本階段是組織培養(yǎng)中最重要的一環(huán)。在培養(yǎng)基中植物激素的作用下,外植體通過三條途徑迅速增殖,這就是側芽增殖、誘導不定芽的形成和誘導胚狀體的形成。
側芽增殖
種子植物的每個葉腋中通常都存在著腋芽,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它生長,F在知道頂端優(yōu)勢抑制側芽生長,可被外源的細胞分裂素打破,所以在利用側芽增殖這條途徑時,培養(yǎng)基中幾乎都要加入細胞分裂素(有時也加入少量生長素)。由于細胞分裂素的持續(xù)作用,側芽不斷分化和生長,逐漸形成芽叢。如果反復切割和轉移到新的培養(yǎng)基上繼代培養(yǎng),就可在短期內得到大量的芽。
側芽增殖的主要優(yōu)點是能保持遺傳的穩(wěn)定性,因為莖尖的細胞常是均一的二倍體細胞,它不易受培養(yǎng)條件的影響而發(fā)生變異,也易于保持嵌合體的性狀。目前已有近百種植物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繁殖,如草毒(Fragaria ananassa Duch.)、蘋果、葡萄(Vitis vinifera L.)、唐菖蒲(Gladiolus gandavensis Houtt.)、非洲菊、月季(Rosa chinensis Jacq.)、甜菜(Beta vulgaris L.)和鳳梨[Ananas comosus(L.) Merr.]等。
關于培養(yǎng)基中加入細胞分裂素的濃度,是0.1~10.0毫克/升,一般為1.0~2.0毫克/升。在幾種細胞分裂素中用的最多的是6-芐基嘌呤,其次是激動素和異戎基腺苷,玉米素用的很少。
除了細胞分裂素之外,在培養(yǎng)基中還經常加入低濃度的生長素以促進腋芽的生長。常用的生長素是萘乙酸、吲哚丁酸和吲哚乙酸(濃度為0.1~1.0毫克/升)。
不定芽的誘導形成
在自然條件下,很多種植物的器官可以產生不定芽。在培養(yǎng)條件下,由于所需要的外植體很小又加上激素的作用,可以使這種產生不定芽的能力得到極好的發(fā)揮,如秋海棠或非洲紫羅蘭(Saintpaulia ionantha Wendl.)用常規(guī)的葉插法繁殖時,每片葉只能產生幾個到十幾個芽,但用葉切段在培養(yǎng)基中可產生成千上萬個芽。在培養(yǎng)條件下,還能使自然條件下不產生不定芽的器官形成不定芽,如卷心菜(Brassica oleracea L.var.capi-tata L.)和番茄(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.)的葉、菊花[Dendranthema morifolium(Ram.) Tzvel.]的花和葉片、百合(Lilium brownii F.E.Br.var.viridulum Baker)和水仙的鱗片以及萱草(Hemerocallis fulva L.)的花莖等。
在誘導外植體形成不定芽時,一般使用細胞分裂素高于生長素比值的激素配比,少數情況下也采用二者比值接近1的配比。常用的細胞分裂素是6-芐基嘌呤,激動素和玉米素,濃度范圍一般在0.1~10.0毫克/升。生長素是萘乙酸、吲哚乙酸和吲哚丁酸,其濃度范圍與細胞分裂素相同。為了使外植體形成不定芽,外源激素的供應只是一個方面,器官分化的性質還要決定于內源激素的狀況。因此,對于不同的植物,使用的激素種類和濃度常有較大的變化。在具體操作時,應參考已有資料或相近種類的已有結果,以確定適當的濃度和配比。
胚狀體的誘導形成
在自然界只有少數植物可以由珠心產生胚狀體。在培養(yǎng)條件下,現在已有30多個科的150多種植物可以產生胚狀體。在誘導胚狀體的形成時,其外植體一般取自胚、分生組織或生殖器官。為了獲得胚狀體,在培養(yǎng)過程中,培養(yǎng)基中應含有豐富的還原氮,并加入生長素(主要是2,4-D)誘導胚狀體的發(fā)生。待胚狀體發(fā)生后,要轉移到降低濃度或沒有生長素的培養(yǎng)基上進行培養(yǎng),使胚狀體成熟和生長。
胚狀體途徑的優(yōu)點是增殖率高,而且胚狀體既具胚芽又具胚根。因此,可免去生根這一步驟。但目前很多重要作物還不能形成胚狀體,或產生的胚狀體難以形成植株,另外胚狀體遺傳性也容易發(fā)生變異,所以目前除柑桔(Citrus)、油棕(Elaeis guine-ensis Jacq.)和咖啡(Coffea)等少作物外,都不采用這一途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