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拔蚌原產于美國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,具有個體大、生長快、味道鮮美、經濟價值高等優(yōu)點。目前美國、加拿大年生產量為2000—3000噸,主要銷往東南亞,年收入達3—4億美元。其中每年銷往中國的就有1000—1200噸,價值為1—1.5億美元。
象拔蚌是埋棲型貝類,生活海區(qū)的水溫為3—23℃(經3年馴化,目前可適應水溫為0—25℃,在水溫低于25℃的時候,廣東可在冬季和翌年春季進行反季節(jié)養(yǎng)殖),鹽度為27‰—32‰,棲息底質以沙泥為主,水深3—18米,埋棲深度與個體大小有關,一般為50-80 米。象拔蚌苗種在殼長5-10厘米時潛沙能力很強,一般潛入只需5分鐘;殼長15厘米以上即失去匍匐與潛沙能力,終生營穴居生活,不再移動。
象拔蚌前4年生長較快,1齡貝殼長5-6厘米,重36-40克;2齡貝殼長8-10厘米,重200-250 克;3齡貝殼長10-12 厘米,重400-500 克;4齡貝殼長12-15 厘米,重500-800克。隨著年齡增長,貝殼生長漸變緩慢,但軟體生長仍能繼續(xù),壽命可達100多年。象拔蚌的出肉率高,達60% -70%,其中主要食用部位為水管肌,占總食用量的30% -35%,每100克含熱量81千卡、蛋白質14.4克、脂肪1.3克,具很高的營養(yǎng)價值。
象拔蚌雌雄異體,每年的繁殖季節(jié)一般在4-7月,盛期為5-6月。個體產卵量達1000-2000 萬粒,產卵水溫為14-17℃。卵徑為82微米,受精卵經4-5天,發(fā)育成D形幼蟲(120-130 微米);10-12天發(fā)育成殼頂幼蟲(160-180微米);30天左右幼蟲下沉,隨著變態(tài),殼長達350-400微米。
象拔蚌以海水中的單細胞藻類為食,也可濾食沉積物和有機碎屑。象拔蚌的主要敵害是蟹、海星、蝸牛及鰈等魚類,成貝棲居于海底,有較強的保護能力。
據調查,我國北方有很多海區(qū)適合其生長,自1999年以來,我們從美國引進種蚌,進行人工育苗生產試驗,4年來,我們引種420多個。一般經過4-5天的運輸,成活率達74%,利用原有的貝類育苗設備,在3-4月引種促熟,經20天左右的培育即可產卵。如采用升溫刺激法,孵化率可達80% -90%。
象拔蚌的附著基以沙為好,附著后采用流水法培育稚貝,日投餌量逐步增加到6-12萬細胞/毫升,幼體8-10天發(fā)育成單管期稚貝(殼長0.6 -1 毫米);22-23 天發(fā)育成雙管期稚貝(殼長1.4 -1.6 毫米);30天后殼長達2毫米(1500-800 粒);40天殼長達3.5毫米(150-180 粒);60天殼長達8毫米(2 0-26 粒),此時可下海播苗。
象拔蚌養(yǎng)殖海區(qū)要選擇在水流暢通、風浪較小、餌料豐富、沙泥底質的內灣,養(yǎng)殖水深從低潮線至10米均可。冬季海底水溫不低于0℃,夏季不高于25℃。
象拔蚌苗種近距離可干運,遠距離要濕運。殼長5-10毫米的苗種,每塑料袋放5萬粒,加水3-5升,充氧,用泡沫箱密封運輸,歷時14-16小時,成活率可達95%。
象拔蚌的養(yǎng)殖方法,過去采用底播法,每袋放苗1萬粒,苗種播養(yǎng)后,生長速度很快。6月底播苗,8月底殼長可達3厘米左右。但由于敵害侵食,貝苗的成活率低,1年后約為10%,3年后約為1% -2%。因此,自2001年起,我們采用PVC管護養(yǎng)的方法種植象拔蚌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1年后成活率達到60%,平均殼長4厘米,重30克。該法采用直徑為10-20 厘米長為25-30 厘米的塑料管( 或PVC管),內放苗10-30 粒,管一端埋入沙底,一端露出沙面5-10厘米,外罩孔徑1厘米的塑料網。3個月后苗鉆入沙中10厘米,6個月鉆入20-25 厘米,10-12 個月鉆入30-40 厘米,并開始分散。此時可取出塑料管(可循環(huán)再用),苗得到保護后,成活率很高。管距在50-60 厘米時,每畝可插管4000個,養(yǎng)苗4-10萬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