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P標(biāo)識 上網(wǎng)做生意,首選VIP會員| 設(shè)為首頁| 加入桌面| | 手機版| RSS訂閱
食品伙伴網(wǎng),關(guān)注食品安全,探討食品技術(shù)
 
當(dāng)前位置: 首頁 » 食品專題 » 藥食同源專題 » 正文

黃芪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07-09-21
核心提示:原料別名:王孫、黃耆、戴糝、戴椹、獨椹、蜀脂、百本、百藥綿、羊肉、綿黃耆、綿耆、綿芪、箭芪 原料分類:藥食兩用食物 食用提示:內(nèi)服:煎湯,10~30g(大劑量120克);或入 推薦菜品:牛腱北芪黨參湯 黃芪蝦丸 參芪脆皮魚 豬肚黃芪湯 芪參燒活魚 豬心益心湯 健乳潤
原料別名:王孫、黃耆、戴糝、戴椹、獨椹、蜀脂、百本、百藥綿、羊肉、綿黃耆、綿耆、綿芪、箭芪  
 
 
原料分類:藥食兩用食物
食用提示:內(nèi)服:煎湯,10~30g(大劑量120克);或入
推薦菜品:牛腱北芪黨參湯 黃芪蝦丸 參芪脆皮魚 豬肚黃芪湯 芪參燒活魚 豬心益心湯 健乳潤膚湯 黃芪鯽魚火鍋 糯米養(yǎng)胎粥 黃芪煲雞  
 
 
 
黃芪詳細(xì)介紹  
 
 
原料介紹
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等的根。蒙古黃芪為多年生草本,生于山坡、溝旁或疏林下,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新疆、本期等地,在東北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有栽培;膜莢黃芪生于向陽山坡或灌邊緣,或見于河邊沙質(zhì)地。
播種后1至7年采收,氣溫高、土質(zhì)較差的地區(qū)生長1至2年即可采收。于9至11月或春季冬芽萌動前采挖,深刨以防折斷根,切下蘆頭,抖凈泥土,曬至半干,堆積1至2日再曬,直至?xí)窀蔀橹,剪去?cè)根及須根,扎成小捆。
1. 內(nèi)蒙古黃芪根呈圓柱形,上粗下細(xì),少有分枝,長20至60厘米,直徑1至3厘米。表面淡黃棕色,有明顯的皺紋及橫切長皮孔。質(zhì)硬而韌,斷面纖維狀,略帶粉性。氣特異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氣。
2. 膜莢黃芪根與蒙古黃芪的根相似。
以條粗長、皺紋少、質(zhì)堅而綿、斷面色黃白、粉性足、味甜者為佳。
 
營養(yǎng)分析
黃精含粘液質(zhì)、淀粉、糖分、蒽醌類化合物、多種氨基酸、維生素等成分。藥理研究證明,黃精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,故增強人體抗病能力。黃精還有抗菌、降壓、抗衰老、麗容顏、強精力的作用。
相關(guān)人群
表實邪盛、濕阻氣滯、腸胃積滯、陰虛陽亢、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者,均禁服。
食物相克
黃芪惡白鮮皮,反藜蘆,畏五靈脂、防風(fēng)。
相關(guān)人群
 
制作指導(dǎo)
1. 補氣升陽宜炙用;益衛(wèi)固表、行水消腫、托毒生肌宜生用。
2. 氣虛體弱,倦怠乏力,食少懶言者,宜與人參或黨參相須為用。
3. 若脾虛食少,便溏或泄瀉者,可與白茯苓、薏苡仁同用。
4. 體弱表虛,肌表不固之自汗,及虛人易感風(fēng)邪者,宜與防風(fēng)、白術(shù)同用。
食療作用
黃芪味甘、性微溫,歸脾、肺經(jīng);
入氣分,可升可降;具有補氣升陽,固表止汗,行水消腫,托毒生肌的功效;
具有內(nèi)傷勞倦,神疲乏力,脾虛泄瀉,肺虛喘嗽,胃虛下垂,久泄脫肛,陰挺,帶下,吐血,便血,崩漏 ,表虛自汗,盜汗,水腫,血蓋,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。
其他相關(guān)
黃芪本作黃耆,李時珍曾解釋:“耆者,長也。黃耆色黃,為補藥之長,故名。今欲通作黃芪。”蘇頌曰:“其皮折之如綿,謂之綿黃芪。”陳承《本草別說》則云:“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,故名綿黃耆,非謂其柔韌如綿也。”又因其根長如箭桿,故名箭芪。
黃芪這藥是一個常用的補氣藥,補而不燥,在中醫(yī)界有“十藥九芪”的說法,可見黃芪是用量最大的中藥之一。黃芪除了具有補中益,固表止汗的作用之外,最新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它對癌癥的治療也有著特殊效能。
 
 
[ 網(wǎng)刊訂閱 ]  [ 食品專題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(guān)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
 

 
推薦圖文
推薦食品專題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0.264 second(s), 18 queries, Memory 0.88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