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P標識 上網(wǎng)做生意,首選VIP會員| 設為首頁| 加入桌面| | 手機版| RSS訂閱
食品伙伴網(wǎng),關注食品安全,探討食品技術
 

稻縱卷葉螟(卷葉蟲、白葉蟲)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06-08-15
稻縱卷葉螟屬鱗翅目,螟蛾科,全國各稻區(qū)均有分布。主要寄主為水稻,偶見為害小麥、甘蔗和粟等。以幼蟲綴絲縱卷單張水稻葉片作成蟲苞,并匿居在內(nèi)取食葉內(nèi),剩留一層表皮,形成白色條斑,使水稻秕粒增加,導致減產(chǎn),甚至無收。

[識別]
成蟲:體長7~10毫米,翅展16~19毫米。身體及翅的背面黃褐色,前翅有2條黑色細橫紋,兩紋之間有1條黑色細短紋,翅前緣和外緣有黑褐色寬帶。雄蛾前翅的短紋上還有1個略凹下的黑色眼狀紋,其上有暗黑色毛簇。后翅有黑色橫線2條,外緣也有黑色橫帶。
卵:近橢圓形,扁平,長約1毫米,寬0.5毫米。初產(chǎn)卵乳白色,后漸變淡黃色至黃色。
幼蟲:一般5齡。頭部褐色,胸、腹部綠色,老熟時身體黃綠至橘紅色,4齡起,中、后胸背面各有8個明顯的小黑圈,前排6個,后排2個。
蛹:圓筒形,初為淡黃色,后轉紅棕色至褐色,腹部第5節(jié)至7節(jié)近前緣處,有一黑色細橫隆起線,尾尖,上生8根鉤刺。
稻縱卷葉螟抗寒力較弱,在我國北緯30°以北不能越冬。每年春天,成蟲隨季風自南方遠距離遷飛而來,隨氣流下沉降落,成為初始蟲源,秋季又可隨季風回遷至南方繁殖、越冬。在安徽此蟲每年發(fā)生4~5代。5~7月,成蟲自南方大量遷入,各代幼蟲發(fā)生為害盛期大致為: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,第二代7月上中旬,第三代在8月上中旬,第四代在9月上中旬,第五代在10月中旬。一般以第二、三代發(fā)生為害較重。
成蟲白天喜在茂密的稻田潛藏,也可在草叢及其他旱作田棲息,一遇驚動即飛起。夜晚活動,有趨光性,對白熾燈光趨性較強。產(chǎn)卵有趨嫩綠習性,喜在生長嫩綠、葉寬軟披的葉片正反面產(chǎn)卵,以花蜜或蚜蟲蜜露作為補充營養(yǎng)。初孵幼蟲先在心葉內(nèi)取食葉肉,出現(xiàn)半透明的小白點;二齡時則爬至葉尖附近,吐絲將葉尖卷成小苞,藏在苞內(nèi)食葉肉,受害處出現(xiàn)白斑。以后蟲苞加大,單葉被吃去1/4以上時,幼蟲即轉移,另結新苞為害。老熟幼蟲少數(shù)留在原苞內(nèi)化蛹,多數(shù)爬到稻叢下部稻葉上、稻莖之間或葉鞘內(nèi)化蛹。
稻縱卷葉螟喜溫暖、高濕,溫度22~28℃,相對濕度80%以上,最適于其發(fā)生。矮桿、闊葉、葉色嫩綠的品種,或灌水過深、施氮肥過遲,易引起水稻徒長與披葉,適于取食為害,通常發(fā)生嚴重。天敵對其數(shù)量的抑制,常有重要的作用。卵期以稻螟赤眼蜂和擬澳洲赤眼蜂寄生為主,寄生率可高達80%以上,幼蟲期有稻縱卷葉螟絨繭蜂等多種寄生蜂。捕食性天敵中多種蜘蛛、步甲、隱翅蟲等,都能控制其種群數(shù)量。

[防治]
(1)農(nóng)業(yè)防治技術 合理施肥,加強田間管理,使水稻生長健壯,防止前期猛發(fā)旺長,后期戀青遲熟。結合稻田管理,在幼蟲孵化期間烤田,或在化蛹盛期灌水,均可減輕受害程度。
(2)化學藥劑防治 為了保護寄生蜂,可在幼蟲孵化盛期或在3齡盛期施藥,百叢有蟲100頭的田塊為防治對象田。可用25%殺蟲雙水劑或50%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;也可用3.6%殺蟲單顆粒劑,每畝4千克撒施;還可用20%抑食肼可濕性粉劑,每畝100毫升,加水50千克噴霧。
(3)生物防治技術 在產(chǎn)卵始盛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釋放赤眼蜂,每次每畝3~4萬頭,每3天一次,連續(xù)3次。也可施用生物農(nóng)藥殺螟桿菌、青蟲菌或蘇云金桿菌hd—1菌劑(100億以上孢子/克),每畝200克,對水75千克噴霧。

 

 
[ 網(wǎng)刊訂閱 ]  [ 食品專題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
 

 
推薦圖文
推薦食品專題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0.018 second(s), 19 queries, Memory 0.88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