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P標識 上網(wǎng)做生意,首選VIP會員| 設為首頁| 加入桌面| | 手機版| RSS訂閱
食品伙伴網(wǎng)服務號
 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食品專題 » 生物名詞庫 » 生命科學總論 » 正文

嗅覺 sense of smell, olfactory sense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06-08-14
     嗅覺 sense of smell, olfactory sense 嗅覺多少具有遠距離的化學感覺之意,這是由于氣味粒子(德Duftteilchen)在介質(zhì)中(空氣、水)擴散到嗅感受器而引起的.一般它的刺激閾與味覺等相比較是極低的。已知蠑螈等兩棲類的嗅粘膜對同一被嗅物質(zhì)不論在水中或在陸上均顯有同樣的感受力。嗅覺作為動物的遠距離的感覺雖處于低級地位,但它與視覺、聽覺等一起對外界的察覺具有重要的作用(嗅覺動物).高等脊椎動物,特別是鳥類.對于口中的食物是通過內(nèi)鼻孔表現(xiàn)出嗅覺能力,人也常常有味嗅兩種感覺混合的情況。還有,嗅刺激也成為攝食、消化諸反射(例如消化液的分泌等)的釋放。人的嗅覺閾以空氣1立方厘米中×10-10克數(shù)表示時,則丙酮為40、硝基苯0.41、糞臭素0.04、香草醛0.05—0.005、硫醇0.00044、(=10-12mol/1)等。在昆蟲中作為反應閾所得的嗅覺閾一般比這些測定值高.而在其他哺乳動物(豚鼠等)所得到的閾值遠比這些測定值低。當持續(xù)刺激時明顯地產(chǎn)生適應(嗅覺疲勞),此時閾值迅速上升;對一種嗅覺疲勞而對其他各種嗅質(zhì)的感受性并不受損害。這一事實說明對各個嗅質(zhì)存在特異的感覺器。另外,還了解由于各種嗅物質(zhì)的混合而出現(xiàn)氣味相剋(compensation)現(xiàn)象(惡臭的緩和、芳香的揮發(fā))。有關嗅覺的理論大致可分為微粒子說和波動說。微粒子說認為嗅細胞吸附氣味粒子(分子)而產(chǎn)生化學反應,從而引起興奮,這一理論是以一般水溶性物質(zhì),類脂溶性且具揮發(fā)性的強嗅物質(zhì)為依據(jù)。在這些嗅物質(zhì)分子中具有H基、脂基、酮基、苯基、硝基等的嗅原子團或發(fā)香團(osmophoris group)。另一方面,雖可用不飽和碳鏈和支鏈的助香效果來說明,但對于氣味和化學結構間的關系問題都包括進去也是困難的。與此相反,而波動說或振動說(R. H. Whight)主張嗅細胞興奮的產(chǎn)生是分子振動能的刺激.嗅上皮的黃色色素的存在.尤其是與嗅覺感受性相關.是基于多數(shù)嗅物質(zhì)的吸收光譜中,紅外線部分存在著吸收帶的事實。另J.E.Amoore認為.具有氣味的各種揮發(fā)性分子被存在于嗅覺粘膜上的各個適合的形態(tài)和容納部位所嵌合,由此所引起的能量變化,使嗅神經(jīng)產(chǎn)生不同的興奮,即所謂“鍵與鍵穴”學說.這里提出了基本氣味的7種“鍵”.此外對嗅物質(zhì)的紫外線吸收和拉曼效應有的也很重視.
 
[ 網(wǎng)刊訂閱 ]  [ 食品專題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
 

 
推薦圖文
推薦食品專題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0.388 second(s), 19 queries, Memory 0.88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