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癥狀特點
病苗幼莖基部產生橢圓形褐色病斑,可繞莖一周,病部溢縮腐爛,有時其上方膨大,形成上大底小的棒槌形。幼苗根系腐爛,呈深褐色或黑色。病苗白天萎蔫,夜間恢復,以后隨病情加重而枯死。潮濕時病部長有稀疏的蛛網狀霉,呈淡褐色,即致病菌。病苗立著枯死,病部菌絲不明顯,而猝倒病幼苗倒伏后枯死,病部菌絲茂密成層,是兩病區(qū)別的主要特征。
二、發(fā)病規(guī)律
立枯病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,條件適合即產生菌絲,侵入幼苗。病菌在土中可存活2~3年,由雨水、灌溉水和追肥等進行傳播。病菌生長溫度范圍較廣,12℃~30℃都可以,但以18℃~28℃最為適宜。高溫高濕,氣溫忽高忽低,有利于病害的發(fā)生蔓延。床溫變化幅度大,床溫過高或過低,發(fā)病也重。連陰雨天、雪天,有利于該病的大發(fā)生。
三、防治方法
1.苗床準備。要選擇地勢高燥、背風向陽、便于排水、土質疏松肥沃且多年未種過蔬菜的無病地塊做苗床,舊苗床需換用無病土壤。播種前應充分翻曬,耙平,鋪上營養(yǎng)土,配制營養(yǎng)土所用的農家肥必須充分腐熟。
2.土壤處理。苗床土壤需進行藥劑殺菌處理。按每平方米苗床用25%甲霜靈可濕性粉5克和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克的藥量,加適量細土,混合均勻制成藥土;蛎科椒矫酌绱灿40%五氯硝基苯9~10克,加細土4~5公斤拌勻配成藥土。將1/3藥土撒在苗床內,余下2/3播后蓋土,把種子夾在中間。
3.種子處理。用95%惡霉靈拌種,每公斤種子用藥1~1.5克,干拌濕拌均可,拌后隨即播種,不需悶種,以防藥害。
4.苗期管理。苗期管理應因地制宜,科學地調控溫度,做好水肥管理,使溫度適宜,光照充足,并經過一定的低溫鍛煉,才能培養(yǎng)出抗病性強的壯苗。1片真葉頂心到3片真葉長出為小苗期,應增加光照,提高地溫,促進根系發(fā)育。3片真葉期前后,要進行分苗,分苗前3~4天,應降低溫度,白天多放風,鍛煉幼苗。分苗后應逐漸加大放風量,防止徒長,減輕病害。
5.藥劑防治。發(fā)病初期可噴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~1500倍液,也可用綠亨一號3000倍液進行噴灑或灌根防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