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伙伴網(wǎng)服務(wù)號

小麥的新品種(一)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05-05-17
川麥28號(原代號5275)
    1997年四川審定。累計推廣650萬畝。
    (1)品種來源:系四川省農(nóng)科院作物所于1988年用[(萬雅2號x 2874)x(高加索x2874)]x]綿陽19雜交,1992年選育而成。
  (2)特征特性:該品種屬春性,幼苗綠色,半直立,分蘗力中等,成穗率高,株高80~90厘米,穗長8~11厘米,長方形,長芒、紅殼、每穗小穗數(shù)20~30個,中部小穗結(jié)實3~4粒,每穗著粒數(shù)38~42粒,籽粒紅皮,卵園形,腹溝淺,半角質(zhì),千粒重45~50克,易手開脫粒。品質(zhì)測定:容重為770.8克/升,出粉率70%,粗蛋白15.02%,濕面筋41.1%?共⌒越(jīng)省農(nóng)科院植保所1993~1996年鑒定為中至高抗條銹病,中、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,其抗性優(yōu)于對照80-8。全生育期190天左右,較對照80-8早熟1~2天。 
 
  (3)產(chǎn)量表現(xiàn):1995、1996年兩年省區(qū)試平均畝產(chǎn)372.5公斤和330。1公斤,分別比對照80-8增產(chǎn)6。3%和6.2%;比綿陽26增產(chǎn)7.9%。1996年生產(chǎn)試驗5點平均畝產(chǎn)305.4公2斤,比80-8增產(chǎn)10.1%。
  (4)適宜種植區(qū):適宜省內(nèi)各地種植。在肥水條件好的田塊應(yīng)控制密度,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。 
川麥30
 1998年四川省審定。累計推廣800萬畝。
  (1)品種來源:系四川省農(nóng)科院作物所采用多親本聚合雜交選育而成的冬春雜交后代(原代號SW3243)。
    (2)特征特性:屬春性、遲播早熟品種。全生育期180天。幼苗半直立,苗期長勢旺,分蘗力強;株高80~85cm,莖稈細硬,抗倒力強。穗長方形,白殼,長芒,穗長10~12cm,穗粒數(shù)45粒左右,籽粒長卵園形,白皮,千粒重45~50克,品質(zhì)較優(yōu)。高抗條銹。灌漿快,落黃好,易脫粒。對春季持續(xù)低溫的耐性較差,播種過早易置受倒春寒害。造成穗粒數(shù)下降。
  (3)產(chǎn)量表現(xiàn):1996和1997年分別參加內(nèi)江、自貢三市兩年區(qū)試,平均畝產(chǎn)267.6kg,比對照綿陽26增產(chǎn)3.04%;1997年參加簡陽、什邡等八縣的生產(chǎn)試驗,平均畝產(chǎn)329.97 kg,比對照增產(chǎn)14.11%。
  (4)栽培要點:嚴格掌握播期,川西及川東北的適宜播期為11月5日~10日,川中和川北為11月10日前后,川南為11月10日~15日。條播、窩播均可,畝基本苗15~18萬,畝施純N13~19kg,同時增施P、K肥,及時防治蚜蟲和赤霉病。
  (5)適宜地區(qū):在我省適宜地區(qū)種植。間套作區(qū)對后茬影響小,雙季增產(chǎn)效果更為突出,在這些地區(qū)加速推廣。 
川農(nóng)8號
  2000年四川省審定。累計推廣135萬畝。
  (1)品種來源:川農(nóng)8號系四川農(nóng)業(yè)大學(xué)和涼山州西昌農(nóng)科所用[(79-2812X黔豐1號)f4X76-315]flX(79-2812X黔豐1號)f5,經(jīng)系統(tǒng)選育而成。
  (2)特征特性:該品種為弱春性,中熟偏晚小麥品種。全生育期185天,株高80厘米左右,分蘗力強,幼苗長勢旺,成穗率較高,穗層整齊,穗長方形,長芒、白殼、白粒,千粒重48克左右,高抗條銹病,中感白粉病。
  (3)產(chǎn)量表現(xiàn):1993~1994年參加涼山州小麥區(qū)試,平均畝產(chǎn)359公斤,比對照西輻5號增產(chǎn)0.28%;1994~1995年州區(qū)試平均畝產(chǎn)440.5公斤,比對照種西輻5號增4.97%,1996年生產(chǎn)試驗,平均畝產(chǎn)395.5公斤,比對照種西輻5號增產(chǎn)5.7%。
  (4)栽培要點:適宜于中上等力田塊種植,10月下旬播種,畝基本苗控制在18萬左右,重施底肥,早施追肥。揚花和灌漿期注意灌水,并注意白粉病等病蟲防治。
  (5)適宜種植地區(qū):適宜涼山州安寧河流域及類似生態(tài)區(qū)種植。
川農(nóng)9號
  1999年四川省審定。累計推廣140萬畝。
  (1)品種來源:川農(nóng)9號(白粒2號)小麥系四川農(nóng)業(yè)大學(xué)1984年用復(fù)合雜交材料作母本,與云南農(nóng)科院引進的84-142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。
  (2)特征特性:弱春性,中熟、生育期184天;細苗半匍匐,長勢旺,分蘗力強,株高82厘米,株型緊湊,長芒、白殼、白粒;千粒重48克,出粉率72%,容重795克,濕面筋27.7%,粗蛋白12.53%。
  (3)產(chǎn)量表現(xiàn):1996~1997年在涼山州區(qū)域試驗,兩年平均畝產(chǎn)431.8公斤,較對照增10.8%。1996-1997年在西昌、德昌、養(yǎng)萵三地進行生產(chǎn)示范,平均畝產(chǎn)421.4公斤,較對照增產(chǎn)17.8%。
  (4)栽培要點:霜降至立冬播種,基本苗16~20萬苗/苗;施足底肥,N、P、K復(fù)合肥50公斤/畝,農(nóng)家肥1500~2000公斤/畝,苗期追肥用尿素15~20公斤/畝,鉀肥10~15公斤/畝;一般畝播量12.5~13公斤,出苗期化學(xué)除草,拔節(jié),灌漿期注意灌水和防治蚜蟲危害。
  (5)適宜種植地區(qū):適宜于安寧河流及類似地區(qū)種植。
 
分享:
 

 
 
推薦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0.017 second(s), 13 queries, Memory 0.88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