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伙伴網服務號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生產技術 » 種植技術 » 糧油 » 正文

甘薯根腐病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06-06-26
    中文別名: 爛根病、地痞、開花病
    為害癥狀
    主要發(fā)生在大田期。為害幼苗,先從須根尖端或中部開始,局部變黑壞死,以后擴展至全根變黑腐爛,并蔓延至地下莖,形成褐色凹陷縱裂的病斑,皮下組織疏松。地上秧蔓節(jié)間縮短,矮化,葉片發(fā)黃。發(fā)病輕的,入秋后春薯秧蔓繼續(xù)生長,并大量現蕃開花,地下部長出許多新根,但多為紫根,不形成薯塊。發(fā)病重的,地下根莖全部變黑腐爛,地上叫柄縮短變細,葉片小而黃,較健株增厚、發(fā)脆,以致由下而上干枯脫落,主莖由上而下干枯,以致全株枯死,隨之出現大片死苗,甚至失收。病薯塊表面粗糙,布滿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,初期病斑表皮不破裂,中后期出現龜裂,皮下組織變黑,無苦味,熟食無硬心和異味。
    病原菌
    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至桿狀,多數單胞,少數為雙胞,聚合成假頭狀著生于瓶狀小梗上。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,2~7個隔膜,大型分生孢子梗上生有側生瓶形小梗。厚垣孢子球形,淡黃色或棕黃色,有的厚垣孢子有疣狀突起,有的為光滑型。
    分布區(qū)域
    華北、華東甘薯產區(qū)
    發(fā)病特點
    本病主要為土壤傳染,病菌分布以耕作層的密度最高,發(fā)病也重;田間病害擴展主要靠流水和耕作活動。遺留在田間的病殘株也是初侵染來源,用病株喂豬,病菌通過消化道仍能致病,帶病種薯也能傳病。根腐病的發(fā)病溫度為2l一29℃,最適溫度為27℃左右;土壤含水量在10%以下,對病害發(fā)生發(fā)展有利。一般沙土地保肥保水差,植株生長衰弱發(fā)病重,而粘性土肥沃地發(fā)病輕;輪作病輕,連作病重,不同品種耐病性也有明顯的差異。
    防治方法
    (1)選用適合當地的抗病良種 如徐薯18、徐薯2號、煙薯2號、鄭州紅4號、濟薯10號、濟薯11號等抗病品種。
    (2)重病田實行三年以上輪作 如與花生、芝麻、棉花、玉米、谷子、綠肥等輪作、間作,有防病保產作用。
    (3)加強栽培管理 春薯適期早栽,有灌溉條件的地在栽植返苗后普澆一次水,以提高抗病力,減輕病情;夏薯在栽插前后也應及時澆水,增施有機肥(不帶病的)、深翻等都有防病作用。
 
分享:
[ 網刊訂閱 ]  [ 生產技術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 

 
 
推薦生產技術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1.519 second(s), 243 queries, Memory 1.51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