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伙伴網服務號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生產技術 » 種植技術 » 蔬菜 » 正文

巴西蘑菇栽培技術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05-03-13

一、巴西蘑菇生物學特性 巴西蘑菇是夏秋發(fā)生的一種腐生菌,要求高溫、多濕、通風的環(huán)境條件。
水分要求:培養(yǎng)料最適含水量55~60%(料水比1:1.4),覆土層最適含水量60~65%,菇房空氣濕度75~85%。
營養(yǎng)需求:該菌株能分解利用農作物秸稈(如稻草)、動物糞便(如牛糞)、木屑、蔗渣等作為碳氮源。溫度要求:菌絲發(fā)育溫度為10~37℃,適溫23~27℃。子實體生長溫度為20~33℃,適溫21~26℃。
光照要求: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,但陽光能間接影響培養(yǎng)料的溫度。
空氣需求:該菌株屬性好氧,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的生長發(fā)育都需要新鮮的空氣。
pH值: 在pH 4.5~8范圍內可生長,最適pH 6.5~7.5。
二、栽培技術 可參照雙孢蘑菇的栽培方法和技術。
1.培養(yǎng)料配方
A.稻草1500公斤,牛糞1300公斤,麥皮或花生餅100公斤,尿素18公斤,碳酸鈣或石膏粉50公斤,過磷酸鈣50公斤,石灰粉25公斤,PH7~7.5。
B.稻草750公斤,蔗渣750公斤,牛糞1300公斤,麥皮或花生餅100公斤,尿素18公斤,碳酸鈣或石膏粉50公斤,過磷酸鈣50 公斤,石灰粉30公斤,PH7~7.5。
2.栽培季節(jié)與培養(yǎng)料處理方式 經二年多實踐證明,春季低溫陰雨,培養(yǎng)料質量較差,播種后菌絲生長慢,后期高溫易死菇和發(fā)生病蟲害,量低質差。因此,春季不宜栽培。
根據(jù)我市氣候特點,應把培養(yǎng)料建堆最佳日期調整在8月20~25日,爭取11月初出菇至次年元月底采菇結束。培養(yǎng)料后發(fā)酵應采用二次發(fā)酵技術。堆制消毒程序:預濕2天→建堆4天→一次翻堆3天→二次翻堆3天→三次翻堆2天→上床培養(yǎng)自然升溫2天→ 60℃巴氏滅菌消毒保持10小時→控溫48~52℃達72小時, 每天小通風1~2次,每次數(shù)分鐘。
3.培養(yǎng)料標準 料色為褐棕色,腐熟均勻,富有彈性,含水量65%左右,PH7.5,無臭味異味,具有濃郁的料香味,料內及床架上長滿棉絮狀的嗜熱性微生物菌落。
4、栽培管理
(1)播種 二次發(fā)酵結束后,打開門窗,待培養(yǎng)料溫度降至30 ℃左右時,把培養(yǎng)料均攤于中間三層,厚度自上而下分別為30、32、35cm,上下翻透抖松,若料偏干,可適當噴灑冷開水調制的石灰水并再翻料一次,使之干濕均勻,如料偏濕,可將料抖松并加大通風量,降低料的含水量然后整平料面,料層厚度掌握在20~25cm左右,當料溫穩(wěn)定在28℃左右時播種,播種量應比雙孢蘑菇增加一倍。每1.5平方米使用2瓶麥粒種,撒播并部分輕翻入料面內,壓實打平。
(2)發(fā)菌 播種后2~3天,適當關閉門窗 ,保持高濕,以促進菌種萌發(fā)。3天后,當菌絲發(fā)白并向料上生長時,適當增加通風量,播種后6~8天,菌絲基本封面,逐漸加大通風量,促使菌絲整齊往下吃料,菇房相對濕度控制在80%左右。一般播種后18~20天菌絲可發(fā)菌到床底。
(3)復土 當菌絲生長到料底時開始復土,復土材料為本地紅壤土與礱糠(或谷殼灰、煤渣)混合物,比例為7:1。每100平方米的復土材料加入40%多菌靈0.5公斤。復土前預濕4~5天,含水量為60~65%,一般采用手捏可成團,松開一抖即可松散為宜。
(4)出菇管理 復土12天,當菌絲爬上土層后噴水,表面保持濕潤,噴水量為每次0.9~1.35kg/m2,通常播種后30天左右出現(xiàn)菇蕾。床面噴水應以間歇噴為主,輕噴為輔,堅持一潮菇噴一次重水的原則,處理好噴水、通風、保濕三者的關系,以達到高產、穩(wěn)產、優(yōu)質。
(5)采收 當子實體生長到標準大小時,應及時采摘。掌握潮頭菇穩(wěn)采、密菇勤采,中間菇少留,潮尾菇速采的原則,采菇時應先向下稍壓再旋轉采下,避免傷動周圍小菇。采菇后應清除菇腳,死菇和老根,并及時補土,保持床面平整衛(wèi)生。
三、產品加工: 采收后的鮮菇,可整朵或由蓋至柄對半切開,置于烘干爐內烘干至成品。干品氣味芳香,菌褶白。用透明塑料袋包裝,外包裝選用紙皮箱或根據(jù)客戶要求。


(中國古田食用菌信息網)


 
分享:
[ 網刊訂閱 ]  [ 生產技術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 

 
 
推薦生產技術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0.018 second(s), 14 queries, Memory 0.88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