琵嘴鴨
別名鏟土鴨、寬嘴鴨,英文名Common ShoVeller
描述:鴨科(Anatidae)鴨屬(Anas)4種喙大而長呈匙狀的水禽。北方琵嘴鴨(A. clypeata)的雄體羽色似綠頭鴨。琵嘴鴨在飛行時稍呈駝背姿勢,飛行迅速;棲息於淺水沼澤和咸水湖。用覆有板層結構的大喙從泥漿表層過濾出種子和小生物為食;在較深的水中,從水面獲取浮游生物;肉味不佳,并非人們愛獵的野禽,獵人戲稱之為「鄰人的綠頭鴨」(最好留給分辨能力較差的獵人)。其他3種是南美的赤琵嘴鴨(A. platalea)、南非的黑頂琵嘴鴨(A. smithii, 即開普琵嘴鴨或史密斯氏琵嘴鴨)、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褐頭琵嘴鴨(A. rhynchotis, 即澳大利亞琵嘴鴨或藍翅琵嘴鴨)。
體大(50厘米)而易識別,嘴特長,末端呈匙形。雄鳥:腹部栗色,胸白,頭深綠色而具光澤。雌鳥褐色斑駁,尾近白色,貫眼紋深色。色彩似雌綠頭鴨但嘴形清楚可辨。飛行時淺灰藍色的翼上覆羽與深色飛羽及綠色翼鏡成對比。 虹膜-褐色;嘴-繁殖期雄鳥近黑色,雌鳥橘黃褐色;腳-橘黃。
叫聲:似綠頭鴨但聲音輕而低,也作quack的鴨叫聲。
分布范圍: 在我國分布于新疆、內蒙古、青海、河北、山東直至長江以南各省區(qū)。國外分布于歐洲、亞洲、北美和東非等地區(qū)。繁殖于全北界;南方越冬。
分布狀況:繁殖于中國東北及西北,冬季遷至中國北緯35°以南包括臺灣的大部分地區(qū)。地方性常見。
習性:棲息于淡水水域。多在淺水處把頭沒于水下并用鏟形的嘴來獲取甲殼動物、魚卵、蛙、小魚等食物,有時也挖掘泥中的植物為食。以草類為材料筑巢于蘆葦及沼澤區(qū)域。每窩產卵8-14枚,卵呈淡黃色或淺灰綠色。秋季遷飛到長江以南各地越冬。夏季在我國北方繁殖。喜沿海的瀉湖、池塘、湖泊及紅樹林
嘴形奇特,羽色鮮明,具有觀賞價值。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(yè)局2000年8月1日發(fā)布的《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(jīng)濟、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》。